辉晨雨幕

成人之际:我这十八年

这是一个人生阶段的落幕,另一个人生篇章的开始。在被生活压垮理想前,我想把这些点点滴滴珍藏进这篇回忆里,永远珍藏起来,直到我坐在摇摇椅上慢慢老去。然而,即使这样,我的十八也永远不会老去,十八岁的我永远活在十八岁的记忆里
辉晨Gloridust
Jan 14, 2023
It takes 16 minutes to read this article.

零点整点刚过,我就闭上了眼,静静地感受十八岁的来到。在此之前,我总幻想着成人之际会有什么质的变化:比如脑袋里多出一些东西,或者是突然明白些什么。结果很显然,我瞎想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一刻我切实的得失。十八岁赋予我了很多,很多事情我已经可以一个人完成了:我可以去学车,可以赋予文件法律效应,还可以一个人去办理全功能的银行卡,可以完成ApplePay绑定。遥想两年半前我办理招行的那张银行卡可是花了大功夫让父亲陪同去签了很多担保文件才勉强办理的–很多东西有使用限制,比如ApplePay绑定。而与此同时我也失去了很多。其中最令我在意的是我从来没用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不禁让我觉得惋惜;也许还有些惊慌,因为这意味着责任和义务:从此以后,我将面临一个“完全版”的法律,独自承担所有,也不会有犯错后重来的机会。
片刻遐想之后,我终于接受了这让我难过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时间真的在往前走,而且不经意间,就是十八年。

我的回忆:十八年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里不是特别富裕,但我知道我家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许多普通家庭了。我在家里要吃的就有吃的,从不会饿着;要穿的也有穿的,从来都是买新衣服,衣服小了也总是直接买新的,不会等穿不了了才买,更不会捡别人穿过的衣服。总的来说就像父亲所说:“虽然不能天天吃山珍海味,但供你们普通吃喝还是随便供得起的。”我就在这样的衣食无忧中长大了。

幼年

我的幼儿园时期好像是这样度过的:不想上幼儿园,不想识字背书,不想做题,不想去医院。
毋庸置疑的是,幼儿园时期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我们还身处那段时光时,却好像都未曾知足过,我也不例外。那时姐姐在念小学,每天下午5点左右就回到了家。这使得每天6点才放学的我是非常羡慕,羡慕他们能早早回到家,然后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写作业,但是那时候我觉得很自由很爽)。我放学时已是晚饭时间,饭后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背古文、认生字……从那时起,背书就成为了最令我头疼的事,至今如此。
但在那段好像不太快乐的时光中也有快乐的事情。还记得那一次是外婆送我去幼儿园,在快到幼儿园前的一个路口拐角,我们遇到了一个摆摊卖书的老太太,老太太卖的大多数是漫画书,妈妈平时一定不会给我买的,所以我央求外婆给我买了一本。那时我虽识字不多,很多内容也看不懂,但人如获珍宝一般爱不释手。后来嘛,妈妈知道了当然也不高兴,也交代外婆以后不要给我买这样的书。不过还好,这本书并没有被没收,并且一直保存了下来,他现在还在我的书柜里,就是那本绿色的《爆笑校园》。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几周一小病,一两个月一大病的那种。而且不管大病还是小病,打针吃药几乎都没有效果,只能去医院输液。于是就经常会有“半夜里,妈妈抱着高烧的我去医院”的情况。去的次数多了,医生和护士也跟我混熟了。幸运的是,在儿科医生护士们的照顾下,我每次都能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到我的生活。医者仁心,我一直认为儿科医生是最具仁爱之心的。因为只有在人中充满爱,他们才会选择用心去帮助这些幼小的生灵,让他们能健康的成长,让他们有机会长大,去目睹更广阔的大千世界。

小学

后来我上了小学。我至今仍记得我入学那天的感受:我看着人高马大的六年级学长们,心里盘算着未来六年。那时我认为时间会流得很慢,慢道这六年时光好像永远不会逝去,而我会永远是个孩子。
小学前三年,我在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公立学校念书。在母亲的监督和培养下,我成绩一直不错,就算是有一次我请了长假,期末考试依然是班上前几名。但校园生活好像并不会因为我的成绩好就变得无忧无虑。那时最大的烦恼就是在学校玩的时候总怕因为各种原因被德育老师抓住。比如折飞机、在走廊中奔跑、在操场上踢足球、忘记戴红领巾…这些都是我被抓的原因。这些现在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在十年前确实让我们困苦了好久好久。
到了四年级又有好多事变了:姐姐去读大学了,我转学了,后来也紧接着搬家了。四年级时我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这是我第一次住校也是第一次离家那么久那么远。那一年我好像天天都在哭,我想回家,我想妈妈。不过后来终究还是适应了离开家的集体生活。刚转过去时我的成绩好像并不太好,但在一学期之后,我也通过努力拿到了奖学金,但也就只有那一次了,再下一次也是小升初的时候了。搬家是在四年级下期的时候,以前的那套房子前些日子也被卖出去了,我也至今没有回去过。不过还好,那只是房子。我的家一直都在。
很快小学六年过去了。再回忆起小学毕业前夕,我内心也是无限感慨,那时的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升学压力,所以大家都是有说有笑无忧无虑。那晚我们在寝室里相互拥抱,约定未来三年继续在一起努力。那天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时间真的在流逝,这六年真的也就那么过去了,而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会不再只是个孩子。
但最后我并没有选择直升本校初中,未能遵守那晚同学们的约定,未能与他们在初中相见。这一点我至今有三分愧疚,五分遗憾。自然,小升初的奖学金也没能拿到手;而四年级那一次,或许是我人生中尤其仅有的一次殊荣吧。

初中

初中我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中学,那里的学习氛围很紧张,老师也很严厉负责。初一时期,我遇到了我这十八年来,最敬仰的老师,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大”。老大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研究生毕业于港大。他当时二十六七岁的样子,现在也三十多了吧。但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我们的同龄人,我的朋友。他将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带给了我们,讲述了很多他以前在外面看到的听到的东西以及做人的道理。他很注重我们的全面发展,还建立了一个小乐队,允许我们利用大课间时间练歌。我们相约暑假去春熙路卖唱,赚来的钱充当班费……老大带给我的很多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一年间,他替我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塑造了我完整的人格,让我做一个向上的人,使我成为一个有终身发展力的人。
但很可惜的是初二开学那天我未能再见到他。我猜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教学理念可能并不契合这里,所以才选择了离开。老大是个有远大抱负和独特见解的人。他可能更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健全的人格,更完整的人生经历。而当时的我们所在的地方看中的仅有中考成绩。现在看来,尽管他未能陪我们走过这完整的三年,尽管他没能完成演出的约定,但我仍为他离开的决定感到高兴。因为我相信,他会在另一个地方,遇见一所真正欣赏他才能、领略他的人格魅力的学校。他也会遇见一群真正喜欢他、认可他的孩子和家长。希望他能在真正的被需要中发光发热。
其实至今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看待我初中这三年的经历。在那三年的高压学习下,我确实得到了一个不错的中考分数,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好像除了成绩,我并没有得到别的一些什么,反而错过、失去了太多:我错过了本该五彩斑斓的初中校园生活,失去了一些家庭温情,也错过了全网公认的“最美好的夏天”。我至今也不能完全体会到那年夏天我本该有的感动,我只知道我不能再《回到夏天》,也唱不完《白羊》,也无从《纪念》。三年的人生,如果一直是一种单调的颜色,那不管这颜色多么鲜艳,最终也会显得黯然失色。我并不能从其他人口中拼出一个完整的正常的初中三年生活,但我想那一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小树,一朵云推动另一丛云”的教育经历。我从中的受益不应该只是往后的三年,而应该是通过这三年来铺垫往后的余生。或许以后我会后悔高中没有继续在那里读书,或是现在就已有些遗憾,但我相信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我。也许时光的滤镜会洗去记忆中所有的污垢,使记忆中的痛苦变得不再那么感同身受,回忆变得那么美好;但我也觉得今天的我不能为难了昨天的自己,也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那时的我一定有那时的难处,那么那时的决定也同样值得尊重。一切都已成定局,云烟成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高中

再后来到了如今的高中。三年未完,我先不予具体评价,但现在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好像是以重点线以上的成绩被骗进了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普通高中。当然我自己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高一时,我凭借自己有初中打下的真实基础就麻痹大意,导致我失去了高起点的优势。

不过在这里除了学习以外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部分初中时期我人生阅历的缺失,比如加入宣传部。
2021年春末夏初,我正式认识了ReneWang(云极客工具Ygktool开发者)。在此之前我和Rene交流过几句,但也仅仅是交流过几句,后面几个月也没有过联系。那时我读高一,他读高二,他时任第四届宣传部部长。Rene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做事也不随波逐流,对工作十分上心。虽然有些人并不喜欢他这种“随时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性格,但我并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能在思想碰撞中使自己考虑事情变得更加全面,和他在一起工作能得到更多经验、学会更多技能。就这样我和Rene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在后面几个月里,Rene指导我初步学习了前端。在此之前我学习的都是各种语言的皮毛,包括小学时期学的易语言,后面接触的Python等。我和Rene对各项技术的学习都是以兴趣为支撑,自学为主,但他的学习能力极强,仅仅一年就在前端有了较高的成就,这很是让我羡慕。

再后来,我作为技术特长人员就任了第五届校团委宣传部部长。空降部长在最开始当然不受待见,时常面临各种矛盾冲突;但我很感谢我的同事们的支持,这也是我努力的依靠。就任这一年中,我增长了管理经验,在号召力决策力上都有很大提升。我为此付出了很多,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我无悔。我相信我从这一年工作中得到的所有经验都会变成珍贵的财富,在未来几年的某一天成为我成功路上的帮助。我对我们部门的感情也不必多言。时间过得很快,就任仿佛还在昨天。我最希望的是宣传部的每一个人都能在一年的工作中有收获、有成长。其他事宜我也都写在了我给第五届宣传部写的这篇文章当中。
高中未完,我们还没走散。倒计时板上的数字还在跳动着,青春的记忆还没写完。好像在过去的十八年中,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场考试。而到了高考那一天,我们过去十八年中的所有付出都将被检验。青春未老,我们不散。就祝我们前程似锦吧。

我们:不只十八年

母亲

从小到大母亲是最了解我、最疼我的,也是对我付出最多的人。与其说是付出,更不如说是牺牲。母亲常常对我非常大方,自己却是十分节俭。母亲更是花了太多太多的时间在我身上。关于我和母亲的记忆的另一端,是母亲在外地做生意那会儿。平时母亲一个人住在那边的小出租屋中,到了我放假的时候,母亲便把我带过去,带着我一起守在铺子里。母亲本就仓促的生活因为我的出现,更显得手忙脚乱。就这样过了不知道多久,或许一年多年罢–我也记不清了。最终母亲还是放弃了所有事业,而选择照顾家庭、照顾我。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取舍意味着什么,甚至对此有些奇怪。只要我真正到了为自己选择人生的时候,我才明白,母亲当年放弃的是另一种更加精彩的人生。没有人会在功成名就之前选择甘于平庸,没有人会在大千世界面前转身往回走,也没人会以自己的人生为代价来换取另一个人人生的灿烂。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两个普通人之间,人们或许会笑骂这个人是傻子。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今世的牺牲换不来来世的回报。可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位母亲身上,那么这便是伟大了。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孩子。这是前者对后者寄予的希望,后者也被视为前者价值、理想乃至生命的延续。也许并且在很大可能上,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偿还母亲对我的付出,无论是金钱还是经历。但母亲依旧把全部押在了我身上,这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

父亲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好像就是一个模糊背影:早晨出门的背影、打电话谈生意的背影、深夜回家的背影。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忙于工作,所以和我相处时间比较少。但我也十分理解,毕竟父亲一人要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计,而且要不是因为我,父亲几年前就可以退休享受清闲生活了。我的父亲是个平凡人,平凡而又伟大—天底下的父亲好像都像这样,失去了一些温情与陪伴,却又多了劳苦与辛酸。
在大部分时间里,父亲是个任劳任怨的形象。面对家里人的不理解,他也只是低头叹口气,无太多怨言,不计较什么。不过也有一部分时间,他是个倔强的人。面对儿女出现的问题,他也总喜欢坚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己见。 这就是我的父亲,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姐姐

因为姐姐上大学的原因,我对姐姐的印象几乎是停在了七年前。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姐姐们都对我很好。或许是小孩子都喜欢跟哥哥姐姐玩吧,我小时候的欢乐记忆中都有姐姐们的身影:和他们一起从床的上铺跳下来结果扭伤了脚、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在家里玩石头剪子布扇耳屎结果脸被打肿、在厨房门口和二姐烧纸玩、和大姐去偷泡菜吃……这都是我们的独家回忆吧。
我姐当年特别爱睡觉,经常睡到中午才起床(当时我健康生活八点起,虽然但是现在我也和她们当年一样)。我有时也把早餐准备好给他们端进房间,不过大概率是被哄出来了哈哈哈哈😂。就连地震了都摇不醒她们,都是我进去把她们叫起来的。
在我的记忆里,我和姐姐是真的没有过大的冲突,回忆都是美好。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让人怀念,可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好,而是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感谢姐姐出现在我的成长路上。

尾声

成人之际,正值高考。高考前的十八年,我的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一件事转;而在这之后又是什么呢?是事业,是理想,抑或是维持生计,是柴米油盐。这是一个人生阶段的落幕,另一个人生篇章的开始。在被生活压垮理想前,我想把这些点点滴滴珍藏进这篇回忆里,永远珍藏起来,直到我坐在摇摇椅上慢慢老去。然而,即使这样,我的十八也永远不会老去,十八岁的我永远活在十八岁的记忆里。

后记

前前后后拖了两个多月终于写完了。
其实写这些文字是因为我突然明白了成年意味着什么,成年人也多么不容易。最主要的还是生活压力吧,我不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凭借我自己的努力来争取一个我想要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的生活好像越来越简单:小时候想当“太空人”,大一点想要功成名就,结果现在只想要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了。最近几年,我的身体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异常。可到医院检查,动辄就是几百上千。换做以前都是父母付钱,我没什么感觉;可当成年之后,便轮到自己了,还要附带着成家立业后的家人。不谈每年在孩子教育上花十几万,就连孩子看病买药的钱都需要自己努力很久才能挣到,还更谈有房贷车贷。而这也是大多数成年人的真实写照。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慌了。到那时候,也许我也会放弃理想,只想要家人健康。也许不久后我就会忘记我十八岁前的岁月,被现实填满。所以我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曾经最纯真的美好。我认为,最悲惨的现实莫过于万物都是“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不怪谁,因为人生不能重来,后人绝无可能对前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没有谁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活在十八岁。
正如尾声中所说,谨以此篇,纪念我逝去的十八年。


截稿于壬寅年腊月二十三凌晨
于家中书房